全英文访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my gap year翻译 全英文访谈

全英文访谈

2024-05-24 15: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与4位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交流之后,我发现似乎就算在西方的语境下,大家对于gap year的理解也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并不局限于主流叙事中所限定的“旅行”和“义工”。在面对gap的选择和经历gap时,也有错综复杂的情绪与因素在碰撞交织。

前言

从去年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我读到不少关于gap year(间隔年)的文章。有意思的是,这个舶来词原本在西方的主流话语体系中,指的是一个人(通常是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通常可能是用于旅游或打工。但在国内,这个词衍生出了新的含义。正如前几周很火的那篇《为什么国内没有真正的gap year?》中所描述的,在国内“gap并不应该是无用的假期——它需要有用,需要合理,必须是在为‘更好的自己’蓄力”。在小红书和微博上,有很多网友也戏谑道,“东亚人的gap year就是休学和考研二战”。综合不同语境下的概念解读,我很好奇从个体视角出发,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是如何定义gap year、如何看待自己脱离“社会时钟”的惯性之后的偏航或是叛逆的呢?

在Cambly的赞助下,我在云空间里采访了来自南非、美国、英国、爱尔兰的4名外教,收集了他们gap year的个体故事。你会看到gap year对他们同样充满挑战,也并不只有旅行和义工,在做出gap的选择时也同样伴随着压力与阵痛。

那么,在今天的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4位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所呈现的关于gap year的A面与B面,同时你也会看到面对所谓社会时钟(Social Clock)或是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他们是如何感受与应对的。

针对不同媒介,我对信息做了不同方式的处理。这里的文字版为了阅读流畅性,有在英文逐字稿上进行翻译与二次编辑。真实全英互动对话请移步播客收听👇

💁🏻‍♀️ 本期节目是 X Cambly的联合企划;文末有金主爸爸Cambly送的读者/听友福利,答应我!别!错!过!输入Fiona的专属读者Cambly推荐码【fi23】,直接免费获取价值20分钟外教课时,可以直接通话在线外教或预约哦~(详情见文末🔚)🇿🇦 Ashely :Adulting is tough“我身边没什么人会为了旅行而gap”

Ashley来自南非,在gap了三年之后,她现在又回校开始重新学习。当被问到自己gap year的理由时,她给出了跟许多主流西方叙事不同的答案,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并且她也表示:“我目前都还没遇到过谁是为了旅行而gap的,主要都是为了工作”。出于“没钱继续学习”,“帮助妈妈、想要给家里经济支持”的原因,Ashely先是gap了1年,后来又延长到3年。

在gap year期间,Ashely尝试了很多事情,但都离不开工作和赚钱。“我参加了一些免费的短期课程,比如情商课、英语沟通技巧、商务写作等等,都让我觉得特别受益,为我后面找工作增加了很多筹码。同时也尝试了很多有意思的工作,比如唱歌,当模特之类的。”

我对她3年的gap year经历感到好奇,不知道她是否会和我一样在空档中偶尔迷失方向,于是追问到:“你会在这段时间里感到迷茫吗?”

Ashely却说,“基本没什么机会去迷茫。因为这边年轻人的失业率很高,而且读大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很多人都负担不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工作机会就很不容易了,有点钱赚就很开心了。”

南非2022年第一季度毕业生失业率 via Statistics South Africa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2022(https://www.statssa.gov.za/?p=15407)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轨道上”

与学校脱轨的3年里,Ashely坦言自己会感受到压力,有时候会陷入自己怀疑或者是后悔当初自己不够努力等等,但她还是会提醒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轨道上,来自不同的背景。如果我遵循传统的或者标准的那条路走,我可能就没办法帮助我的家庭了,我也没有机会体验到很多东西。gap year里的经历也让我明白有些事情我之后一点也不想再做了,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回学校读书的决心。”

说起小时候的自己,她用“hard nut to crack”来形容自己的性格,意思是那会儿自己是一个特别坚定、很难被周围人说服的性格,所以“同侪压力”对小时候的她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事儿。但是,随着自己逐渐长大,她发觉自己所能感受到到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真实,有时候都不知道为何会变成这样。用她的话来说,“Adulting is tough”(长大成人的过程是艰难的)。

现在的Ashely似乎很清楚自己的人生课题是什么,在自己的时区里、用自己的节奏来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时,90分的坚定里偶尔也会伴随着10分的彷徨。她说,那些社会压力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并无法完全摆脱影响。被同侪压力裹挟时,有时候她会突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在做一些明明没必要做的事情”。每当这种时候,她会不断问自己: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个人准则是什么?…… 以此来让自己专注到自己身上。

除了自我调适之外,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她面对压力时很重要的一部分。她说:“我的社会圈子(social circle)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总会发现我的潜力、发现我身上美好的部分”。拥有比自己更相信自己的朋友是多么幸运的事呀。

🎙原声音频故事请移步播客收听:

🇬🇧 Daniel:Be honest with yourself“我也不是很确定自己的状态是不是gap”

今年是来自英国的Daniel边旅行边工作的第5年,目前他在埃及旅居。提起gap year,他有一丝困惑,因为他也不是特别确定自己的状态是不是gap year ——

“在我们国家,gap year一般指的是一些年轻人在读书和工作两种身份转换之间做些不用承担太多责任的事情,通常大家可能是去背包旅行之类的。我们国家还是挺鼓励年轻人去gap year的,只要你负担得起。

所以呢,我也不太确定自己现在的状况是不是gap year。我一直在工作,我已经一边旅行一边工作5年了,待过越南、日本、奥地利、阿根廷、哥斯达黎加、巴西、突尼斯,目前在埃及。我还没准备安定下来(settle down),所以我想这样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gap?”

每年他都会给自己放5-6周的假,但也说不上是“放假”,因为一路上总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连一点无聊的机会都没有。他打趣道,“可能工作对我来说还更放松一点”。

在我跟Daniel简述了我个人几段gap经历之后,他指出说他们口中的gap year跟我在经历的确实有些不同:“我们可能不会把你所经历的这种比如说去读个硕士啊,去为你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啊……称之为gap year,在我们国家,通常你gap就是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对自己诚实一些,是我应对同侪压力的方式”

提到主流的社会生活方式时,Daniel并没有表示反对或是质疑,他说那是一种“completely acceptable”的方式,那也是万千选择中的一种选择而已。只是对于他个人来说,似乎大学毕业之后就按部就班去工作,可能要在“rat race”里卷,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他决定对自己诚实一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旅行。

当然,旅行并不一定要家里有矿才行。他选择的方式就是边旅行、边工作。同时,他也提到了小目标和坚持的重要性:“如果你也想旅行,你可以先不要想着环游世界,而是就先在亚洲转转之类的。总之,不要因为自己要花更久的时间来达成某个目标而觉得羞耻。”

同时,如果无法避免的会受到同侪压力的影响时(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压力可能会无处不在),Daniel同样坚持“对自己诚实”的重要性。当面对他人的生活自己而产生羡慕甚至嫉妒的情绪时,他建议说:“不如问问自己,对于目前产生的情绪我能做些什么吗?那真的是我想追求的吗?我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吗?”他还提到,“你知道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羡慕你吗?每当我老家的人看到我在ins上发的旅行照片,说自己特别羡慕我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也是同感!”

🎙原声音频故事请移步播客收听:

🇺🇸Tristan :We can only do the best that we can do in any given moment .

Tristan目前是Cambly的“超级外教”,但在Cambly教英语、甚至成为“超级外教”其实都在他的计划之外。他在自我介绍里注明自己正在Gap Year中,我也是通过搜索这个关键词锚定了他。

Tristan在Cambly官网上的个人简介(部分)

他说自己选择gap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活和他预期的差距比较大,大一读完之后曾一度计划转学,可没想到碰上了疫情,转学计划泡汤遂不得不继续读书。但是网课的学习让他怎么都觉得不值,所以考虑不如gap一年。在这gap期间,在一位中国朋友的推荐下在Cambly开始了自己的语言教学,同时自己也在学习其他语言,这都是他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

“我第一次有时间慢下来进行自我反思”

对于Tristan而言,这次gap year有独特的意义,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觉得生活可以慢下来,不再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进行自我反思(introspection):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想做什么事?我有什么优势?我可以为社会做什么贡献?”而且,在Cambly的这次意外工作对他来说“具有绝佳的教育意义”(super educational),因为“这是在学校无论如何都学不到的。我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对话、了解每个人不同的文化”。

当然,他也很坦诚地说尽说好话肯定是假的,gap year里也的的确确遇到一些挑战,比如说:“我时不时还会觉得有一种落后感(falling behind)吧。但对于此,我的解决方案是想办法提前一年毕业。所以呢,如果说你本身就对落后于别人这个事儿觉得焦虑的话,gap year只会让这种感觉变得更强烈”。像他这样在读书期间以休学的方式来gap,也还得兼顾自己在学业上的事儿,比如自己“还是得做一些形式主义的事(bureaucratic work),以此来稳住奖学金之类的。”

鱼和熊掌终究不可兼得,权衡之后,Tristan还是坚定地认为比起他所得到的那些,这些挑战可能算不上什么。

“如果要逼自己赶上同龄人,可能会精疲力尽”

关于他所提到的那种落后感,我进一步追问了他是如何处理这种情绪的。

他打趣道,“我自己一直是个怪咖(oddball),并不是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不过,他马上就继续补充说,“这并不代表我对这些社会压力毫无感觉,其实我还是会忍不住问自己:‘这是正确的方向吗?我会后悔吗?我会因为这段gap错过很多机会吗?’然后差不多我就停下了,我开始回想过去这一年我得到了什么,这么一想,我就觉得:没问题了,这一年过得很值。”

Tristan还提到了承认和接纳自己需求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事实是:休息一段时间对于自己来说是必要的,即使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落后了,但是除了gap我们或许别无选择。因为或许你真的需要这段时间和空间。如果你逼迫自己一定要赶上同龄人,你可能会精疲力尽。因为我们可能会给自己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我们太逼迫自己去实现一些目标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gap是好事。虽然不可避免的,你看起来是‘落后了’,但至少健康又快乐啊。这么想,我觉得gap还是不亏的。”

对于很多年轻人都在经历的同侪压力,他表示自己也很能感同身受:“我有朋友去NASA实习了,我也肯定羡慕啊,我心里也会开始嘀咕:我能做到吗?我要是也能去那可太好了。但妈妈从小就跟我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时区以不同的节奏成长,现在做不到不代表自己就是失败了,在我们自己的时区,我们如果能做到最好就可以了,还求啥呢?’”

🎙原声音频故事请移步播客收听:

🇮🇪 Rebekah: Live life like it's your last day.

Rebekah是目前身在西班牙的爱尔兰姑娘,她表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己并没有gap year,但却在16岁那年经历过很像gap的一年,那一年对她而言是“eye-opening”(大开眼界)的一年。

“16岁经历了很像gap的一年,那一年我知道自己很想成为老师”

Rebekah认为真正意义上的gap year就是“毕业之后去旅行”,并表示这个现象在爱尔兰(她的国家)还是挺流行的,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去旅行一年。因为对于她,或是对于这个国家的很多年轻人而言,旅行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 “当你旅行时,或许你会更加尊重这个世界吧”,她解释道。

基于这个定义,Rebekah说自己并没有经历过gap year,一来是因为自己从小就跟着爹妈旅游,去了不少地方;二来是自己也过着旅居的生活,目前生活在西班牙,此前也在荷兰呆过一段时间。但是,她在16岁时,经历过很像gap 的一年,这也是爱尔兰教育体系里的一部分 ——

在爱尔兰,中学第4年(共6年)可以不用每天上课,学校鼓励大家去去积累真实社会里工作经验,这一年在她看来就有点像是gap year了。(P.S. 学生也可以选择跳过这段社会实践,直接升到第5年)。

在她16岁那一年,她学了很多实用的生存技能,比如学车、学烘焙、学怎么用洗衣机、怎么付电费……还去不同的地方工作,诸如亲戚朋友家的公司、学校等等。在那一年里,她不断尝试,在这些实践中摸索自己想要的职业路径(career path)。最后她认识到一件事:“我绝对不想在办公室里工作!”

当然,她也说,“那会儿我也只有16岁,很多想法也还不成熟。但至少这段大开眼界的经历给了我一种在真实社会中的体验,它促使我思考今后到底想做什么”。也是这一年的经历,给她种下了今后想成为老师的种子。因为当她体验了在三所完全不同学校里的教学工作之后,她都觉得很有趣,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

“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

当被问到同侪压力或是落后感的问题时,她可能是这次采访的几位外教中唯一一个毫不犹豫地说自己当下完全没有这种感受的—— “可能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是个问题吧,但我现在已经完全不在乎了”。

她说自己确实选择了主流之外的生活方式(opposite of the mainstream person),也开玩笑说自己现在一整个就是“半退休”(semi-retired)的状态:每周工作30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享受生活。因为在她看来:“比起money-driven,我更是一个experience-driven的人,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是体验没了就是没了,那是无价的。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每一个moment都是珍贵无比的。”隔着屏幕,我也的确感受到了Rebeka聊到海滩、和朋友一起相聚、甚至只是出门散个步时的愉悦心情。

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她的父母会支持吗?或许这个答案并不重要,因为“虽然我也很在乎我的父母,但我不会为了取悦他们而改变自己。”

🎙原声音频故事请移步播客收听:

写在最后

在与4位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交流之后,我发现似乎就算在西方的语境下,大家对于gap year的理解也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并不局限于主流叙事中所限定的“旅行”和“义工”。在面对gap的选择和经历gap时,也有错综复杂的情绪与因素在碰撞交织。

有时候,gap可能并非一种“心之所向”,也有可能是一种“不得不做”的选择。即使每个人都表示gap的经历弥足珍贵,但过程中并没有人能对“社会时钟”和“同侪压力”完全免疫,依然可能会出现落后于同龄人或是浪费了这段时间的忧虑,但在面对这些情绪时,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应对机制以防“精神内耗”的出现,比如:

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身边会有比你自己更相信你的朋友,他们会看见你身上的美好和无限潜力;看见和承认自己的情绪:对自己诚实一些,让情绪在,焦虑之后放下比较、回到自己,问问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自己的个人准则是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见和承认自己的需求:或许我们真的需要一段break,逼迫自己去赶上别人、或是设置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要求会让精疲力尽。

虽然跟每位外教只聊了30分钟左右,但是不同的切面拼凑在一起时,我发现自己对于gap year的理解更立体了,而且每位外教同样对我们的文化和我的个体故事感到好奇,他们总会不约而同地问:“what abour yours?” 而这,不就是用同一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最大的意义吗 —— 让语言搭建桥梁、用语言减少误解。 或许,这也是Cambly这样的平台存在的更大的意义。

👀下期预告

关于本期节目,或是gap year/同侪压力这些话题,你有什么想聊或者想听的,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告诉我。

在下期节目里,我会和你分享我个人的4段gap经历,你没听错,不严格地来说,我已经gap4次了。从抑郁休学到找寻意义的“圣地之旅”(然并卵),从毫无计划的职场间隔到有计划的职场间隔,每一段经历里的常态就是失控体验,但空白和间隙里也让我遇见了意外的风景。

🎁读者福利

【Cambly口袋英文】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提供用户通过Cambly官网/APP自由选择45000+外教 1on1的英语学习服务。致力于为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提供最便捷、沉浸式的英语学习体验。

手把手操作跟我来👇

1.下载Cambly APP或者登陆Cambly官网网页,注册登陆后输入读者专属推荐码【fi23】即可获得20分钟外教体验课时!(*仅限新用户使用)

2.领取后可直接筛选有空时间并且搜索关键词:IELTS\BUSINESS\MOVIE等感兴趣话题匹配外教进行预约对话~ 也可以采用Cambly的新功能【即时通话】寻找在线外教进行对话练习。

这次文中提到的几位外教,我是根据关键词gap year+综合评分(4.9以上)找的,也很推荐!我把他们的截图也放在这里啦,可以搜他们的名字去预约聊天试试看哦👇

- End-

社会热点 间隔年 成长 情感

© 本文版权归 Fion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